通适素质教育学院

学院简介

通适素质教育学院是为落实党和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略、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设置的教学单位。我校自2010年起制定和实施“三维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即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建构“通适素质教育为基础、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创新素质教育为高阶”三维一体、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通适素质过硬、专业素质扎实、创新素质突出”的“三维素质”人才培养目标,通识素质教育学院承担学校三维人才培养目标中“一维”的教育教学任务。

通适素质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19世纪欧美学者针对大学专业分科太专、知识被严重割裂的状况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旨在突破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到20世纪,欧美大学普遍设置了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开始有人称之为“一般教育”“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等等。我国内地大学经历了从文化素质教育到通识教育的探索,针对应试教育、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导致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等现象,普遍加强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而通适素质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素质、社会公德素质、通适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通适素质的教育。通适素质是指普遍适用于各种社会角色要求、不具有专业属性的通用素质,它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不具有专业属性,即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社会角色,即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在各种社会角色中都适用的素质。通适素质教育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对未来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观念、品德、能力、身体、心理等方面基本素质的教育。所以,通适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无论是教育性质和目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还是教育结果都有明显区别。

学院下设数学课部、大学英语课部、体育课部、特色课部和考研教研室五个课部。现有教师6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59.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2%。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省级及以上立项课题16项,出版教材12部,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SSCI/CSSCI/EI/CPCI检索论文30余篇。

学院实行“三结合三突出”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通适素质。

一、结合思政课、思品素质测评,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公德素质教育。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关键课程、起主渠道作用。但思政课一般在大一、大二两年开设,为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公德素质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我校开设了 “内省教育”“国粹九讲”“成功素质培育”等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是我校结合大学生思品素质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创设的一种全新的思想品德素质培育的课程模块,是思政课的实践延伸,是大思政课的实现途径。如“内省教育”课从大一第一学期到大四第七学期均开设,结合大学生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了勤学、励志、修身、人生、担当、协作、成功七个主题,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进人培方案、计学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同一问题开展头脑风暴、观点分享,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省教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的重要要求。另外,学校每学期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简称“思品素质”)的表现(表现形式包括热爱祖国、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自强不息、敬老孝亲、遵守公德、良好习惯、诚实守信、出勤等方面)进行测评,制定了《思品素质测评办法》,学生思品素质测评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计入学分,学生思品素质测评贯穿大学四年,学院特色课部教师承担学生思品素质测评的工作。这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公德素质教育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合一。

二、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突出学生通适能力素质教育。通适能力素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自律能力等基本的通适能力素质。为此,我们开设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自律能力”等相应课程模块。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我们强化学生“数学”“英语”等课程教育教学,还开设“学习方法”必修课,培养学生受益终生的持久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又如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就开设了“汉语基础训练”“沟通与写作”“应用文写作”“好好说话——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与实训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通适能力素质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必须具备的不具有专业属性,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生活环境需要的能力方面的品质,通适能力素质培养是通适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结合学生自身需求,突出学生身心素质教育。身心健康对于人们的工作及人生幸福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身心健康是1,事业、金钱、家庭等是1后面的0,如果没有身心健康这个1的存在,其后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无论是健康的身体还是健康的心理,固然有来自于优良的遗传基因,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由后天的教育培养的。所以,我校素质教育以身心素质教育为基。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课程模块,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依据自身需求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教师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三融合”(理论教学融合、心理咨询融合、学生信息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素质教育形成了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础、以课外体育运动为重点、以体育社团为补充、以体育竞赛为契机、以体质测试为手段的教育教学机制。体育课教学实行选项分类教学,体育教学项目分为太极拳、散打、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滑、桥牌、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由学生自选项目,分类教学。另外,体育课教学坚持贯穿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1-2项终身管用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战略部署,我校确定太极拳为必修课,作为学生受益终身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十分喜爱,每年校运动会开幕式都有“千人太极拳”表演。

近年来,通适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一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整体提升。学生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军入伍人数逐年增加,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从2010年的72%上升到2021年93%,居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校园文明蔚然成风,校园卫生无死角,连续两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文明校园”;到课率达到99.6%以上,考试违纪基本杜绝,基本消灭了课堂玩手机和“垃圾文化”现象,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同武汉大学等名校一起被评为湖北省首届“十佳书香校园”。二是学生通适能力素质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合作和交往能力强,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奖项5600余项,其中德国IF设计奖5项、红点奖2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数学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一等奖103项;学生发表论文近1000篇,获专利330项,发表小说、诗集30余部;编剧、拍摄电影5部,其中一部为院线电影,一部荣获中宣部微电影大赛三等奖。三是学生身心素质持续增强。体质测试合格率稳定在93.89%左右,居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没有发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重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