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适素质教育学院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8-09-08 阅读:

    武昌理工学院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着力薄弱环节和关键短板,取得了良好成效。截止目前,我校体育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2011年),为落实赵校长提出的要让每名学生必须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学校打破原有班级建制,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全面推行体育选项课制度,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大力推动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体操等基础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明确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我们要求大一男生学会太极拳、女生学会健美操,大二根据兴趣爱好选择1-2个体育项目,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效果非常好。2012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学校的改革思路与此不谋而合,这是对我校教学改革的最大鼓励。

    第二阶段(2011-2016年),为整合资源,发挥优势,2011年起,通识素质教育学院与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合署办公,从体制机制层面推动了大体育格局的形成。学校形成了以课内体育教学为基础、以课外体育锻炼为重点、以体育竞赛为突破口、以体育社团活动为补充、以体质测试为抓手的体育教学改革思路。还规定了体质测试成绩未达到要求的学生,不得参与评优评先,不合格者将影响毕业。学工处、校团委、体育老师、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分团委书记、素质导师、各级学生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体育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三阶段(2016年至今),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学校对体育课成绩构成做出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比例为6:4,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成绩。并规定选择不同体育项目的男女生每月不同的运动次数,每次运动量最低公里数男生为5公里、女生4公里,保证学生每月最低运动量。每次运动量记一次课后作业,到月末学生将整月的运动量统计表截图上传蓝墨云平台,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运动情况予以评分。学校还运用“Keep”步道乐跑等运动软件详细记载学生平时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督促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还规定作弊者一经发现,将取消体育课成绩,并给予处分。这次改革全面落实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要求,促进了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个阶段的持续改革创新,极大提高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身体素质。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每天早晚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超过8000人次,运动场每天晚上“人满为患”,被认为“天天开运动会”。

    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展望未来,我们将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标看齐,不断采取措施,持续深化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要按照中央领导要求,聚焦学生身心健康这个“基本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认知观念,让学生带着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受益终身的锻炼习惯健康成长、走向社会、走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