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适素质教育学院是为落实党和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略、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设置的教学单位。我校自2010年起制定和实施“三维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即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建构“通适素质教育为基础、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创新素质教育为高阶”三维一体、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通适素质过硬、专业素质扎实、创新素质突出”的“三维素质”人才培养目标,通适素质教育学院承担学校三维人才培养中通适素质维的教育教学任务。
通适素质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概念相对,是高等学校中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非专业性的共同教育,强调文理知识融合,引导学生从狭隘的学科教育中走出来,通晓文理艺的知识,成为博学通识之才。我国内地大学经历了从文化素质教育到通识教育的探索,针对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等现象与弊端,普遍加强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均是为了保证学生拥有全面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的本质是知识本位的教育。通适素质是指普遍适用于各种社会角色要求、不具有专业属性的通用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素质、通适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通适素质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不具有专业属性,即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社会角色,即在工作及各种社会角色中都适用的素质。通适素质是大学生适应当代社会的必备素质,大学生只有通适素质过硬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应学习、工作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通适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未来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通适素质,其本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下设数学课部、大学英语课部、体育课部、特色课部和考研教研室五个课部。现有教师97人,其中博士及高级职称教师占59.7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2.78%。
学院教学成果丰富。2023年“大学英语”课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和“青春期性教育”课被认定为湖北省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2022年“高等数学”课被认定为湖北省级一流课程。2021年“英语(二)”被评为湖北省继续教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教师团队获评湖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团队。高等学校(本科)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2024、2022,全省同类高校唯一),二等奖2项(2023、2021);2024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本科大学英语组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全国复赛特等奖,全省同类高校唯一;外语微课优秀作品征集与交流活动荣获全国二等奖2项、优秀组织奖1项(奖项均为湖北省同类高校唯一,2023年)。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学院教师获批省厅级及以上课题26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6项,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5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3项,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一级学会项目1项;出版教材14部,出版著作36部,在学术期刊和重要党政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SSCI/CSSCI/EI/CPCI检索论文40余篇。
学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院在指导学生科研、学科竞赛等成绩不断突破。指导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与交叉学科竞赛(ICM)”1团队获得特等奖提名(全省同类高校唯一,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18名,全国二等奖21名,全国三等奖38名;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累计获得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8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共19人次获一等奖;103人次获得二等奖;175人次获得三等奖;在“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中共15人次获特等奖,共13人次获一等奖,29人次获得二等奖,49人次获得三等奖;“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湖北省银奖1项,优秀奖6项。
指导学生参加湖北省运会(四年一届)斩获本科非体育专业组奖项33项,其中冠军3项、亚军3项,季军7项(省内同类院校最好成绩);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冠军1项(全省同类院校唯一);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斩获本科非体育专业组奖项15项,其中第一名2项,第三名3项;其他各类湖北省级大学生体育赛事中累计斩获5项团体冠军2项团体亚军;14个单项冠军、14个单项亚军、6个单项季军。
(2025年5月30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