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大学生特色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国学热潮和“语文”教改已经在各高校普遍开展,汉语教学和研究几乎成为一个热点。鉴于大学生素质培养以及当前汉语发展形式的变迁,我校开展本门课程。本课程既注重理论讲解,又突出语法、逻辑、词汇等方面的实用性,意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拔高学生的汉语语言素养,一改当代学生汉语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讲解与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逻辑知识以及一些汉语使用的规范要求,深入了解汉语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化知识,懂得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改变学生在汉语基础薄弱的现状。
(三)课程开课学期
2015—2016年第二学期
(四)课程学分
2学分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
单元一 语法基础训练(4课时)
第一章 句子成分讲解
第二章 常见错误一:成分赘余
第三章 常见错误二:成分残缺
第四章 常见错误三:句式杂糅
第五章 常见错误四:表意不明
教学要点: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灵活掌握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成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常见的语法错误,避免语法问题。
教学重点: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难点:句子成分残缺与表意不明
单元二 词性基础训练(6课时)
第一章 实词
第二章 虚词
教学要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好认识实词与虚词的区别,并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正确恰当。
教学重点:实词与虚词的区别
教学难点:在一个陌生的句子中正确分辨出实词与虚词。
单元三 逻辑基础训练(6课时)
第一章 概念
第二章 判断
第三章 推理
教学要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判断推理在日常生活的正确使用。在提炼、体验、讲解、突破中了解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逻辑推理真题演练
教学难点:在真题演练过程中的逻辑推理技巧
单元四 修辞训练(6课时)
第一章 比喻
第二章 拟人
第三章 借代
第四章 夸张
第五章 对偶
第六章 排比
第七章 反问
教学要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修辞手法,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到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各类修辞手法的区分与灵活使用
教学难点:通过例子杂糅区分各类修辞
单元五 易错成语(2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提炼、体验、讲解和突破使学生对日常成语的正确使用有明确的认识,熟知正确的成语写法。
教学重点:错误成语辨析
教学难点:成语的书写方式
单元六 常见错别字(2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提炼、体验、讲解和突破使学生对常见字的正确使用有明确的认识,熟知易错字的写法。
教学重点:常见错别字的辨析
教学难点:汉字的书写方式
单元七 标点符号用法及常见错误(4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提炼、体验、讲解和突破使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有明确的认识,熟知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分辨各类标点符号的使用
教学难点:标点符号在使用过程中的错误案例
(六)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总课时
|
理论课时
|
实践课时
|
备注
|
一单元 语法基础训练(一)
|
2
|
2
|
0
|
课堂答疑
|
一单元 语法基础训练(二)
|
2
|
2
|
0
|
|
二单元 词性基础训练(一)
|
2
|
2
|
0
|
|
二单元 词性基础训练(二)
|
2
|
2
|
0
|
|
二单元 词性基础训练(三)
|
2
|
2
|
0
|
课堂答疑
|
三单元 逻辑基础训练(一)
|
2
|
2
|
0
|
|
三单元 逻辑基础训练(二)
|
2
|
2
|
0
|
|
三单元 逻辑基础训练(三)
|
2
|
2
|
0
|
|
四单元 修辞训练(一)
|
2
|
2
|
0
|
|
四单元 修辞训练(二)
|
2
|
2
|
0
|
课堂答疑
|
四单元 修辞训练(三)
|
2
|
2
|
0
|
|
五单元 易错成语
|
2
|
2
|
0
|
|
六单元 常见错别字
|
2
|
2
|
0
|
课堂答疑
|
七单元 标点符号用法及常见错误(一)
|
2
|
2
|
0
|
|
七单元 标点符号用法及常见错误(二)
|
2
|
2
|
0
|
|
期末随堂测验
|
2
|
2
|
0
|
|
(七)课程考核要求
1、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2、平时成绩由上课考勤(30%)、课程互动表现(30%)和作业(40%)三部分组成。
3、期末成绩为随堂考查试卷成绩。
(八)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 材:《汉语基础训练》,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2、参考书:
[1]胡吉成.现代汉语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胡明扬,何宝璋.汉语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傅惠钧.汉语基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刁晏斌,孙银新. 现代汉语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赵雪.古代汉语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