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适素质教育学院

王海涛: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8-01-24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把根本任务体现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重视发挥所有课堂的育人功能,精心打造由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社会实践等构成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坚持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时代新人。

    武昌理工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牢牢把握学生及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积极创新,努力探索,开创了一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路。

    注重顶层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武昌理工学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成功素质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学校积极推行“专业素质教育、通适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深入改革,全面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成功素质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全息德育模式、素质学分制评价模式,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思路。

    “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素质教育、通适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协同推进,培养“立体”的人。专业素质教育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专业观念、专业品德等的培育;通适素质教育通过强化实践环节、个人自修、素质导师制等途径和方式加强,使学生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社会公德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创新素质教育通过创新典范引领、创新知识习得、创新能力训练、创新成果展示、创新素质测评等环节和途径,制订一系列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以及个性特长等创新素质。全息德育模式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基本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通过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强调全时空育德。“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研习、释疑解惑、课堂检验、精讲提升为基本模块和环节,强化教师开发和学生内化双向互动,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体联动,推进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双端促动,通过素质化命题考试促进学生内化,采取启发式互动式项目式和实战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消极接受变为自觉探究,促使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自主学习模式通过“三习”(预习、复习、练习)、“三问”(敢问、勤问、会问)、“三多”(多读书、多实践、多交流)、“三省”(内省理想信念、内省思想品德、内省行为文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督促学生自觉培育和提升自身素质。素质学分制通过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刚性素质学分制、弹性素质学分制、超值素质学分制、科学选课制、重修重评制、弹性学制等制度,真正实现对学生的评价由知识评价向素质评价的根本转变,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推进素质教育“落地”。

    突出素质教育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创新育人机制,创建并实施素质导师制

    我们创建并实施“素质导师制”,着力培养学生观念、品德、身心等素质。通过明确素质导师制的性质定位(育人工作者)、角色定位(五位一体)、职能定位(六导六督),致力于对学生导思想、导学业、导生活、导心理,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导师”,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和灵魂的工程师。省教育厅专家组认为:“素质导师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特色、有创意的实践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育人体制的改革创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突破,为我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实施思品素质测评,提升学生思品素质

    思品素质学分由基础素质学分、卓越修为学分(加分)、扣分构成,根据平时行为表现评分,每学期设1个基础学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7个思品素质学分,不达标将影响正常毕业。这实现了隐形课程显性化、学分化,实现了对学生评价从课上延伸到课外,填补了学生课外素质评价空白,有助于学生知行统一。

    3.开展内省教育,提升学生观念和品格素质

    学校结合大学生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了立志、成功、内化、修身、创新、实践、就业七个主题,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进课堂、计学分。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分享、头脑风暴,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推动博览群书,拓宽学生人文素质

    学校自主开发了博览群书测评软件,目前,已经开发了200本经典书目,涵盖了专业以外的大学生必须涉猎和掌握的文化知识系统。博学测试实行上机考试,即考即打分,有效解决了大学生课外书籍阅读状况测试问题,推进了学生素质的提升。

    5.举办成功素质展示节,展示学生创新素质

    学校连续开展了八届成功素质展示节,通过开展系列子活动、展示重要成果、举办拍卖会,为学生搭建创新成果展示和转化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和育人气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6.推进文明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素质

    学校大力推进以“建设文明校园,告别不文明行为”为主题的文明创建,在校园内彻底消灭不文明行为,提升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开展“万人文明大承诺”活动、“万人文明大签名”等活动,制定了十大不文明行为,坚持检查考核,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推动文明创建落到实处。

    育人成效明显 社会反映良好

    全体师生积极践行“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担当责任,扎实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招生就业两旺,大批学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学生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重要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31项,校友中出现了“创业群”,全国三好学生、学生作家、“发明家”、创新之星、创业之星、自强之星等大量涌现。2017年,学校荣获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省级文明校园”等称号。

    2017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我校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指出有些做法值得推广。5月11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题为《武昌理工学院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教育体制改革简报[(2017)第8期],向全国高校推广武昌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经验。

    站在新时代,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