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适素质教育学院

《创新素质培育》课程改革方案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6-04-14 阅读:
       

    一、问题所在

    当前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教学观念的定位模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案例不成体系以及轻视创新人文精神与创新人文品质的培养。

    模糊的教学观念导致部分教师把本课程教学作为职业培训。落后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本课程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利用讲解、板书及各种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然后以所授内容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结果导致对学生的因橄施教考虑不够;对学习效果的考核只强调单一化知识考试的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查不够。教学内容普遍陈旧,教学内容往往跟不上新的发展。课堂上回避有分歧的理论和观点,考试中不考有争议的问题,教给学生的都是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后果是学生读死书。教学方法偏于死板,主要表现是讲授和板书。课堂教学艺术欠缺,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开放、提问质疑、挑战权威等创新品质的形成。对学生创新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欠缺导致学生缺乏长久的创新综合素质。

    二、改革措施

    (一)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1、基本认识。本课程教学不是职业培训;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在教学中可以不拘守成规;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创新素质的教育可以也应该统一。

    2、教学目标。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新素质为中心,构建学生完整的创新素质知识结构、推进学生的智慧品质和人格品质的全面发展。

    3、根本任务。传授创新素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创新实践领域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奠定学生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基础。

    (二)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重点体现学生的创新和学习的主体性,我们把创新素质培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改进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知识教学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索为重点;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牵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全面发展创新素质为目标,实行综合评价及过程评价的考评方式。

    (三)建立新型的课程微观结构学习方式。

    为适应研究性学习方式,首先改造传统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内容结构。

    1、在内容成分上,课程教学应该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除了包括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外,还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相关的学术争鸣和研究热点。实践教学内容则包括专题实践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

    2、在内容结构上,本课程将按主题单元组织,通过一组主题单元串联成整个课程的体系。主题单元可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问题来分割,主题单元中既安排知识教学,又设置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部分既安排理论内容,又有实践任务。最好是让每个单元的实践任务成为课程设计实践的组成部分,这样,整个课程设计就可由各单元的实践成果集成起来,使课程设计实践既能重点锻炼学生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能力,又能使学生将各单元分散习得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有机地串起来,系统化。新的内容结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

    3、在形式结构上,打造新型的教学大纲与弱化教材权威相结合。

    具体做法是:首先,改造传统教学大纲,使之体现新的内容结构;削弱其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灵活性,以便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次,淡化教材的权威,以一组参考书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

    (四)建构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的目的应该定位在既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又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上。建构新的评价方式必须改变为更全面的综合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一种合适的评价方式是平时考核+试题考核十课程设计成绩。它既是综合评价,又包含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注重对创新热情、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分享与合作等创新人文精神以及创新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与收获等心理品质的评价,体现在平时考核课程设计成绩中。

    (五)改进教学方法。

    开展启发式教学,可以从改进课程教学氛围入手。首先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运用问答式或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教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在课堂上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为敢于大胆怀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可以采用问题发现法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创设情景,即介绍相关的研究前提、背景和目的,接着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这种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既传授知识,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改革教学方法,不是某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而是多种方法的融汇。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这些方法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